核嘎尹(腰椎间盘突出症) 综合诊疗方案
2020-05-29 17:04 系统
核嘎尹(腰椎间盘突出症)
综合诊疗方案
一、病名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病证ICD-10编码为M51.202。属中医“腰痛病”(BNS250)范畴,壮医称“核嘎尹”(壮文名Hwetgain)。壮医认为是由于经筋失衡,腰椎失稳,髓核突出,压迫“龙路(血管)”、“火路(神经)”引起的腰腿痛。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壮医诊断:参照《中国壮医病证诊疗规范》(钟鸣主编,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相关内容拟定。
(1)主症:腰部疼痛伴下肢放射痛,活动时疼痛加剧,腰部活动受限。
(2)兼症:腰部酸胀,下肢麻木或皮肤感觉异常。
(3)壮医目诊:可见白睛12点位脉络增粗或曲张、瘀点或瘀斑。
(4)咪腰眼压痛、或触及筋结。
(5)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MRI或特殊造影等异常征象与临床表现一致。
2.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3.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2)常见在L3、L4、L5或L5/S1、少部分病人在L1、L2。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MRI或特殊造影等异常征象与临床表现一致。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转侧,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2.缓解期:腰腿疼痛、活动受限好转,但仍有酸痛,不能久坐、久站、久行,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3.康复期:腰腿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可从事基本日常生活工作,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三)证侯诊断
阴证
1.龙路瘀阻型: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目诊可见12点位脊柱反射区脉络有瘀点或瘀斑。
2.寒凝湿毒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目诊可见12点位脊柱反射区脉络瘀阻、浑浊不清。
3.肝肾亏损型: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目诊可见12点位脊柱反射区脉络细小、颜色浅淡。
阳证
火热湿毒型: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目诊可见12点位脊柱反射区脉络增粗、红活。
三、治疗方法
1、三维牵引:根据病人的突出的形态、大小,体质、年龄、性别、病程、过往治疗史如:手术、臭氧、微创等和其他情况设定数据。
2、骶硬膜外填充:维生素B6注射液50mgX2支
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X2支
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0.125g取0.0125g
3、2%利多卡因5mlX2支各取3ml分两次硬膜外麻,余下局麻用。生理盐水10mlX2配麻药用
4、小针刀松解术
(1)针刀腰椎后关节囊及腰神经后内侧支松解术
病人俯卧,局部常规皮肤消毒铺中,戴消毒手套。
右手持4号针刀,在病变椎问隙,棘突突旁开1.5--2cm插入针刀,在按压在局部的左手拇指的帮助下,刀口线顺骶棘肌纤维走向,摆动式逐渐深入,达椎板及后关节。以左手拇指为支点,紧贴骨面,将后关节囊后外侧及椎板周围的软组织,连同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推剥开。探索到关节突关节最隆突处外下方之副突,将附着的乳突副突间韧带推剥开。再自后关节最隆突点下方约0.5cm处,紧贴骨面,向上将附着的关节囊推剥开一部分。
(2)针刀腰椎间孔口纤维隔松解术
病人俯卧,局部常规皮肤消毒铺中,戴消毒手套。
在病变椎间隙,棘突旁开3cm左右,参考X线片,确定进针点,右手持3号针刀,针刀口不宜太锋利,在按压在局部的左手拇指的帮助下,刀口线顺骶棘肌纤维走向,摆动式逐渐深入,探索达横突根部。以左手拇指为支点,紧贴横突骨面,作横突根部附着结构推剥松解手法。针刀头滑过横突上缘,向内侧45°角,谨慎摆动式向深方探索,达椎间孔外口,紧贴骨面,作适当推剥松解手法。
5、壮医大手法
6、5%GS500ml或生理盐500ml配银杏达莫注射液10mlx3支静滴
7、必要时用20%甘露醇250ml静滴
注意事项:
(1)病人如有大小便失禁,先建议手治疗,如不愿意手术,经签字同意治疗可以尝试该疗法。
(2)患有严重心脏病、肝肾等疾病患者;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体质较弱,或者孕妇等,忌用或慎用该治疗方法。
(三)其它疗法
1.急性期根据病情可选用止痛等对症治疗。
3.根据病情可选用相应的治疗设备。
4.运动疗法:在疼痛症状初步消退后,宜尽早开始腹肌和腰背肌训练。
(1)五点支撑法:仰卧硬板床,用头部、双肘及双足跟支撑全身,背部尽力腾空后伸,开始进行腰背肌锻炼,以减轻局部水肿,防止损伤后的软组织粘连和组织纤维化,每日2次,每次重复10-20次。
(2)游泳:能够增强脊柱周围肌肉力量及骨关节稳定性,可每日游泳20-30分钟,注意保暖,一般在夏季执行。
(四)护理调摄
1.情志护理:向患者介绍相关知识,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建立战胜腰痛病的信心。
2.生活护理:告知患者急性期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弯腰等动作。缓解期及康复期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要注意持之以恒。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下床方法:病人宜先滚向床的一侧,抬高床头,将腿放于床的一侧,用胳膊支撑自己起来,在站起前坐在床的一侧,把脚放在地上,按相反的顺序回到床上,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有规律,多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3.饮食护理:饮食忌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及寒凉生冷之品。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1997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标准;症状、体征分级量化参照JOA下腰痛评分系统,平林冽法改善率评定标准拟定,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治疗前评分)] ×l00%。
临床控制: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75%;
显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
有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改善率≥25%且< 50%;
无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
(二)评价方法
1.腰腿部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即VAS法)。
无痛(0) 1 2 3 4 5 6 7 8 9 最剧烈的疼痛(10)
│──│──│──│──│──│──│──│──│──│──│
无痛0;偶尔轻度疼痛1-3;经常轻度或偶尔严重的疼痛4-6;经常或者持续严重的疼痛7-10。
2.参照JOA下腰痛评分量表进行治疗前后评分,计算改善率。
核嘎尹(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
| 评分项目 |
评分
结果
下 腰 痛
1
无
3
2
偶尔轻度疼痛
2
3
经常轻度或偶尔严重的疼痛
1
4
经常或者持续严重的疼痛
0
腿部的疼痛和/或者麻木感
1
无
3
2
偶尔轻度疼痛
2
3
经常轻度或偶尔严重的疼痛
l
4
经常或者持续严重的疼痛
0
步 态
1
正常
3
2
尽管出现疼痛、麻木或者无力,仍能行走超过500米
2
3
由于出现疼痛、麻木或者无力,不能行走超过500米
1
4
由于出现疼痛、麻木或者无力,不能行走超过100米
0
直腿抬高试验
1
阴性
2
2
30—70度
1
3
小于30度
0
感 觉 障 碍
1
无
2
2
轻度障碍(非主观)
1
3
明显障碍
0
运 动 障 碍
1
正常(肌力5级)
2
2
轻度力弱(肌力4级)
l
3
明显力弱(肌力0~3级)
0
膀 胱 功 能
1
正常
0
2
轻度排尿困难
-3
3
严重排尿困难(尿失禁或者尿潴留)
-6
项目
严重受限
中等受限
无受限
1
卧床翻身
0
1
2
2
站立
0
1
2
3
洗澡
0
1
2
4
弯腰
0
1
2
5
坐(约l小时)
0
1
2
6
举或拿物
0
1
2
7
行走
0
1
2
总 分
五、难点分析
1.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消肿止痛问题,单纯手法针灸对于解除神经根水肿有一定难度;
2.对巨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又不愿意做手术治疗者,手法效果相对较差,疗程也比较长;
3.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患肢酸软、怕冷、麻木或个别出现便频、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治疗效果尚不够确切;
4.对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后易复发问题等;
六、应对策略与思路
1.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急性期(10天内)不仅是肌筋失衡,脊柱失稳导致的“机械压迫”,同时,可引起椎管内压升高、循环障碍缺氧而诱发致痛物质(主要是P物质)产生,故在急性期除采用壮医经筋手法上病下治(先按足后按腰)、左病右治(先按健侧后按患侧),顺筋推拿,手法轻柔等推拿外,采用火针+拨罐,火针后拔罐可以吸出黄色澄清液体,经研究大多为致痛物质,同时可以降低软组织内压,缓解神经根水肿的症状。并配合壮药内服、外敷以及刺血可更快地缓解疼痛、酸胀等症状。
2.对巨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愿意做手术治疗者,采用“骨病治筋”的方法是一个值得临床探讨的课题。现行手法推拿多以中医正骨或十二经脉理论为指导,重骨轻筋,重穴轻灶,壮医经筋疗法采用经筋推拿手法进行松—顺—动—通治疗,达到筋松则骨正。同时配合针刺拔罐、壮药内服外敷,使突出髓核尽快消除充血水肿而缓解症状。如出现大小便失禁、会阴麻木等马尾神经症状,建议手术治疗。
3.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患肢酸软、怕冷、麻木或个别出现便频、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患者,本专科将对古典“冲脉下温足胫”与足阳明经筋的关系进行探讨,目前对L3/4、L4/5突出合并有患肢冷症者,采用足阳明经筋(相当于腰大肌及腹股沟动脉)进行推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对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后易复发问题,我们从加强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定期回访,按时复查等工作入手,可明显降低其复发率,我们对每一个病人发放健康宣教手册,以便于患者自己加强锻炼和预防。